通知公告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提名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日期:2019-04-11作者: 审核人: 浏览量:

按照湖北省科技厅《关于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经理江水产研究所拟向武汉市科技局申请提名1个项目申报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参与提名。现将拟提名项目有关情况(见附件)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2019411-418日)。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我单位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

联系人:曹玉琼

联系电话:027-87284177

真:027-87282114

通讯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

编:430070


                                               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

                                                2019411


附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经理江水产研究所提名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珍稀鱼类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

提名者:武汉市科学技术局

提名意见:该成果围绕10种代表性珍稀鱼类物种保护不同层面的需求,开展珍稀鱼类人工驯养保种、人工繁殖、遗传保护等迁地保护研究,及自然保护区规划、增殖放流规划等就地保护研究,解决了人工驯养保种、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育等迁地保护和资源增殖难题;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规划、增殖放流规划、资源增殖站设计与运行管理、遗传保护、物种拯救行动计划起草等技术支撑的珍稀鱼类综合立体就地保护体系;建立了以繁育养护和资源恢复为纽带的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一体化的物种保护技术体系。最终实现了减缓珍稀鱼类资源衰退,整体提升了我国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和管理成效,为新时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服务。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 科技进步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组围绕10种代表性珍稀鱼类物种保护不同层面的需求,解决了人工驯养保种、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育等迁地保护和资源增殖难题;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规划、增殖放流规划、资源增殖站设计与运行管理、遗传保护、物种拯救行动计划起草等技术支撑的珍稀鱼类综合立体就地保护体系;建立了以繁育养护和资源恢复为纽带的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一体化的物种保护技术体系。最终实现了减缓珍稀鱼类资源衰退,整体提升了我国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和管理成效,为新时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服务。

成果主要创新内容包括:(1)有效实施了10种代表性珍稀鱼类(长江干流的2种鲟鱼、大型支流的2种鲑鱼、西藏高原的6种裂腹鱼)的资源收集、储备与迁地保种;解决了不同世代保种的系列技术难题,建设了保育基地并构建了大规模的人工群体。避免了物种消失,为珍稀鱼类的繁育增殖奠定了基础。(2)攻克了这10种珍稀鱼类规模化繁育技术瓶颈。解决了性成熟晚、性周期长的中华鲟和长江鲟的亲鱼强化培育、性腺发育无损监测跟踪、雌雄同步等关键技术难题;攻克了凶猛、应激性强的川陕哲罗鲑和秦岭细鳞鲑的亲本护理、产后复壮、受精卵孵化和幼鱼培育等技术难关;完善了6种西藏裂腹鱼人工催产技术、育苗及病害防控技术,制定了繁育标准。成功构建中华鲟、长江鲟、川陕哲罗鲑和秦岭细鳞鲑的亲子鉴定和家系遗传管理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繁育。(3)建立并完善了以繁育增殖和资源恢复为纽带的珍稀鱼类迁地-就地综合保护体系,为一系列水生生物保护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梳理了国内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问题、科学规划调整3个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制定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长期资源养护规划、设计2个大型增殖放流站并提供运行管理支撑、实施9种珍稀鱼类的规模化增殖放流、基于6种鱼的遗传多样性评估提出其遗传保护对策、起草2个国家层面物种拯救行动计划。显著提升了我国濒危水生生物保护整体水平。

项目授权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103篇,其中SCI论文58篇,出版专著1部;建立轻简化实用技术17项;编制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相关技术规范21项;起草中华鲟和长江鲟等2个物种拯救行动计划并被政府采用发布。项目实现了一大批珍稀水生动物的驯养、繁殖、苗种培育、科学养殖等方面的技术集成、熟化与共享,在湖北、四川、西藏、陕西等地建立了珍稀濒危鱼类繁育试验基地11个;科学规划调整了涉及珍稀濒危鱼类的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制定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增殖放流规划,推动了长江流域的资源养护工作。起草了中华鲟、长江鲟2个物种拯救行动计划并已被政府采纳发布,为国家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客观评价:

1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技术科技成果鉴定意见

2013126日,农业部科技司组织有关专家(名单附后)在武汉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技术成果(以下简称该成果)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经质询和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一、该成果研究方法得当,数据翔实可靠,结论可信。技术资料齐全,符合成果鉴定要求。

二、项目组历时12年,在完成所承担的38个项目的过程中,围绕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技术目标,系统开展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监测、保护区本底调查、涉保护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鱼类增殖放流及中华鲟物种再引入等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有效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技术体系。

三、该成果在鱼类物种保护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等方面有多项创新。

1. 系统地开展了长江上游干支流及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及自然环境综合调查,抢救性地获得了长江上游水生态系统极其珍贵的海量数据集。

2. 科学预测了三峡工程、金沙江一期水电工程建成后长江上游鱼类群落格局变化,在重新规划自然保护区时,将赤水河作为一条未经水电开发的完整河流纳入其中,有效扩大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在国家层面面积最大及流经最长的河流类型自然保护区,并使保护鱼类的数量及其生境类型得到大幅度提升,丰富了自然保护理论。

3. 科学设计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对策和措施,并在水电开发方面首次提出了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4. 制定了河流类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规范。

5. 对多个涉自然保护区大型工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内必须保留350 km以上干流自然河段,必须维持赤水河的原始性等科学建议,较好地协调了水生态和鱼类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6. 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试验性开展的中华鲟种群恢复研究,是中华解物种保护可选途径之一,也为其它鱼类的物种保护提供了借鉴。

7. 匙吻鲟雌核发育技术的建立为白鲟物种保存提供了技术储备。

四、该成果极大地提升了长江上珍稀特有鱼类的研究及保护水平:有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相关管理和保护实践中,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该成果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技术国际领先。专家一致同意通过成果鉴定。

2雅鲁藏布江中游裂腹鱼类生物多样性与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鉴定意见

2015520日,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有关专家对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和西藏自治区畜牧总站共同完成的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组在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质询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 该成果系统研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水生生态环境和6种裂腹鱼类的生长、繁殖、摄食策略等生物学特性;鱼类资源开发现状及对资源的影响;从个体、细胞、生化、分子等不同层面研究了遗传多样性并确定了相关种质参数;对外来鱼类物种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生物学特性和群体结构,为物种入侵生态效应评价提供了依据。揭示了雅鲁藏布江裂腹鱼类对环境适应性机制、资源下降的原因,为制定裂腹鱼类资源养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 该成果研究了6种裂腹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集成和构建了从亲鱼选择、催产、孵化、苗种培育、苗种病害防治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首次突破了拉萨裸裂尻鱼、拉萨裂腹鱼、尖裸鲤、双须叶须鱼和巨须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自2012年至2015年共繁育苗种830余万尾,在拉萨河进行了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为土著鱼类自然资源养护和人工养殖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实现高原水放养高原鱼、高原水养殖高原鱼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西藏、新疆和四川等地进行了推广,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共发表研究论文38篇(其中SCI论文22篇,中文核心期刊16篇)制订地方标准15个,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3名,为西藏地方培养了一支水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该成果总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裂腹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建议:加快亲本保育技术研究进程。

3)查新报告

针对项目相关研究内容,委托中国科学院武汉科技查新咨询检索中心进行查新检索,共查询了国内15种数据库及工具书,国外26种相关数据库,查新结果如下:

本委托项目利用微卫星标记建立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的亲子鉴定技术,国内外未见相同报道。本委托项目利用线粒体DNA或微卫星DNA标记研究了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遗传多样性状况;国内外未见相同报道。

应用情况:

1)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的--中华鲟接力保种接力模式得到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积极采纳,牵头起草的《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2-2030)》已被农业农村部采纳发布,为今后中华鲟保护与管理以及社会联合行动制定了纲领。突破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并实现了子三代苗种繁育,围绕仿生态繁殖研究、增殖放流、种群重建、跟踪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的起草和发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008-2016年,联系人:衣艳荣)。

2)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采用“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专利技术开展达氏鲟仿生态繁殖工作,20172018年累计开展10个繁殖池用于建设人工产卵池改造,进行了60尾达氏鲟的仿生态繁殖实验,累计诱导达氏鲟自发产卵30万粒,受精率从30%提高到70%,累计获得自然繁殖交配幼苗5万余尾(2017-至今,联系人:周亮)。

3)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建立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保护和增殖放流示范区,总面积45.6公顷;建立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基地1个;累计放流秦岭细鳞鲑苗种21000尾;对陕西省陇县各主要河流的秦岭细鳞鲑资源量进行评估;采用无线电生物遥测技术对野生秦岭细鳞鲑进行了研究,基本掌握了秦岭细鳞鲑在繁殖时期的行为规律,且在全国首次发现了秦岭细鳞鲑自然产卵场,并对其栖息地、产卵场的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为秦岭细鳞鲑的栖息地修复和产卵场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编制相关技术手册,项目研究成果为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2-2016年,联系人:王晔)。

4)太白县水产工作站:累计生产秦岭细鳞鲑4.4万尾,全部在自然水域放流(2012-2016年,联系人:李文军)。

5)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完成了湖北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保护区功能调整的科学论证,完成了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政府申报程序,在中华鲟保护方面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为中华鲟物种保护和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至今,联系人:何广文)

6)陕西太白湑水河珍稀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对该保护区秦岭细鳞鲑的基础生物学、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开展了川陕哲罗鲑的资源与栖息地调查工作,与陕西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川陕哲罗鲑救护驯养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学、生态学及人工繁殖方面的研究,连续3年成功实施了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殖,为保护川陕哲罗鲑这一珍稀物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13-至今,联系人:李文军)。

7)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优化调整项目中,是该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为该公司顺利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2009-至今,联系人:赵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