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宁静清爽、梧桐摇曳,窗内咖啡飘香、绿植环绕,当轻音乐响起时,这里成了聊天的绝佳去处。
这个宽松的空间就是图书馆二楼嘉书咖啡屋。9月11日晚,30余位2020级新生围坐在yl6809永利官网高坚教授身旁,交流跑马拉松的那些事儿。
这是“青年科学家面对面”系列活动之一,也是“生命的萌新”118项活动的子项目。
讲马拉松故事
“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很轻松,大家可以自由交流,可以随时打断我,也可漫谈,交流马拉松以外的话题。”高坚说,希望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讲一讲。
听闻此言,大家开始熟络起来。“大家知道马拉松全程多少公里?”高坚问到。“90公里”“20公里”……同学们大胆说到。“其实是42.193公里,或者42.195公里,从西大门到南湖水产基地大约2公里,要跑多少个来回?”同学们若有所思。
“所以,我们今天说的马拉松,实际上是挑战自我的精神。”高坚分享说,自己已经跑过7次马拉松,最长时间5小时37分,最短4小时17分,“我超越了自己,就是成功。”
与马拉松结缘,是在17年前,高老师微笑着分享了留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的故事。彼时的他体重180多斤,读书多、运动少,在一次试验中他认识了一位养鱼的大叔,深见先生,在他的带领下,高坚逐渐喜欢上马拉松和长跑。
高坚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跑马拉松的场景:后半程痛苦流泪、脚趾磨破、手肘出血,“那时真羡慕旁边骑自行车的人,最艰难的时候感觉肌肉和骨骼已经脱落,完全麻木没了感觉。”
高坚分享到,虽然跑完第一次马拉松后全身“酸爽”一个多月,连上下楼都很困难,但自己超越了自己、战胜了自己,“这就是马拉松的魅力,把自己逼到逆境、逼到极限,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
高坚说,这么多年深见先生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自己:“我要跑马拉松到80岁!”
谈马拉松情怀
“大家有跑马拉松或者长跑的经历吗?”高坚提问后,经济管理学院国营2002班的刘书彤回答道:“我跑过5公里的mini马拉松,还是第一个冲到终点的女生!”她说,自己清楚地记得那是2018年1月1日,为庆祝新年,自己冒雪跑了马拉松。
来自四川的徐聘同学说,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曾经骑行200公里,从清晨6点到11点半,在广安的山地公路上煎熬,好不容易熬到终点,自己却只能“躺在路中央了”。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敞开心扉聊叙运动的往事。董梦凡同学说,自己记忆深处的“耐力体验”就是高一的时候爬峨眉山,从清晨5点到晚上19点,分别看了日出和日落,还在高铁启动前一分钟赶上了车。
高坚说,其实马拉松就是一种情怀、一种耐力训练。在他看来,马拉松的好处在于强身健体、磨砺意志、培养自律、放松大脑、挑战极限。他风趣地说:“我有很多科研问题,都是在环南湖跑的时候思考到的,大家多‘刷南湖’吧!”
“老师,我想尝试跑马拉松!”一位同学主动提出。高坚高兴地说:“那我今天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啦!”他分享了准备马拉松的基本过程:制定计划、跑步训练、减轻体重、长期锻炼、参加比赛。
“老师,我想补充一下,大家还需要方法训练,要匀速跑、注意体能分配!”来自园艺林学学院园艺1902班的王可吉同学也参与到讨论中来。高坚特别认同王可吉的说法,他分享说,第一次跑马拉松,自己前5公里猛冲,每到一站就大量喝水吃香蕉,体力分配不均导致了自己步履维艰。
“平均每天21000多步,平均每个月120公里,平均每年跑步1000多公里……”一组组数据体现出来的马拉松情怀让同学们啧啧称奇。
叙马拉松精神
“从今天开始,大家就开启了大学‘马拉松’,这个过程特别有意义。”高坚道出马拉松精神内涵和外延。
他回到刚才的话题说到,为何马拉松第一个5公里不能急于补充大量能量?因为停下来之后,机体很难重新启动到先前的运动状态。“其实读大学何尝不是如此,高中之后就想休息一下,在大学放松一下,这是不行的,因为机体需要运动,学习需要坚持不懈!”
水产2006班的周瑞发问道:“从第一次参加马拉松不太顺利,到第二次再次参加,有什么心路历程?”高坚说,再也没有比“咬牙坚持”更重要的体会了。他说:“一年跑一次马拉松,感觉这一年什么都能克服,大学也有很多困难,其实咬咬牙,一定能扛过去!”
(本文图片由 侯国涛 摄)
喜欢蹦极、攀岩挑战的谢颖琳对此感触颇深,她说,跳跃那一刻精彩而有意义。
聊天越深入,话题越广泛,师生从马拉松聊到大学专业,聊到学习方法、聊到科学研究、聊到兴趣培养。
高坚鼓励现场的同学充分利用大学的时间,勤读、耕读、乐读,树立人生目标,挖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提升综合素质。
“无运动不大学、无运动不青春”,高坚希望新同学们在大学四年中“跑出自己的青春风采”,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美好时光。
2个小时的交流很快结束,高坚把发言机会交给了每个同学。温文尔雅的谈吐和贴近亲和的语言,让现场的同学们意犹未尽,加微信、留电话,大家围着高坚久久不愿离去……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